買房真的有「撿便宜」的時機嗎?答案是:有機會! 就像餐廳開幕前有試營運,預售屋也有「潛銷期」。這階段,建案雖未正式對外公開銷售,但已經悄悄吸引市場注意力。潛銷是指建案尚未全面公開,透過網路或電話提前釋出資訊,有些消費者甚至在正式開賣前就完成簽約。這段時期常被稱為「早鳥優惠」,通常能拿到較佳價格。
建造申請中
建案正在申請建造或尚未核發監造號碼時,法律規定不能正式銷售。但建商可先推廣並接受預約,有興趣的買方能在此階段搶先登記。
建造已核發、接待中心尚未完工
此階段銷售策略與定價多已擬定,雖然接待中心未完工,但開放參觀的同時,建商常會提供早期購屋者優惠,刺激買氣。
建造核發,售價未定
有些建案尚未公布最終售價,建商會觀察消費者反應並調整定價。這段期間所提供的價格,實為一種市場測試,也常伴隨特殊優惠。
潛銷期是建商觀察市場熱度、預測買氣的重要階段。若反應熱烈,建案正式公開時會加上「熱銷中」等話術,製造搶購氛圍。
例如2020年房市轉熱時,雙北與桃園等地的部分建案在尚未開放現場參觀前,就吸引上千組預約客戶。此時若未先登記,可能無法搶到理想戶型。
建商通常需1~2個月消化預約戶後,才會對外開放。因此新聞所見的「排隊買房」、「一週完銷」等現象,並非虛構,而是真實發生過的行銷節奏。
並非所有建案都會推行早鳥方案。若建商品牌力強、產品具吸引力或已設定相對低價,有些甚至會採「不二價」策略,不參與潛銷優惠活動。
此外,有些早鳥戶數有限,僅用於測試市場反應。一旦銷況良好,價格就可能動態上調。因此建案價格的波動,常隨著銷售狀況而變動,早期購屋者能取得相對優惠價。
預售案的價格策略,常隨著銷售進度調整。例如在銷售達三成、五成或七成後,各階段都可能調漲價格。
房子不像汽車能追加生產,建案銷售單位有限,越晚進場,越可能面對調漲。地段佳、建商品牌佳、規劃合理的案子,價格只會越來越高。
在同一地區,先推出的建案價格可能低於後進場案,建商會依照市場比較法、實價登錄資料與競品定價調整自身售價。
若新案採用更好建材、設計與規劃,會抬高身價,進而推升區域整體開價。因此新建案通常不會比舊屋便宜,也不會偏離預售市場合理區間太遠。
當市場轉弱時,也曾出現「全面調降」的情況。林口、淡水、新莊副都心等地過去就曾面臨建案集體降價。但就算調降,也會考慮建商成本,特別是土地取得價格高的建案,空間有限。
若你看中的建案屬於熱銷型,在潛銷或早鳥階段進場,的確有機會取得相對優惠價格。不過購屋仍需以自身財務能力為前提,產品選擇為核心,不可因為「怕漲」就草率進場。謹慎評估,才是買房的長勝策略。
*本文內容僅供參考,請依實際狀況及法規為準